调查显示如今每100对新婚夫妇中平均有3对是涉外婚姻上海广州等城市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名列第一第二据统计,1996年至至今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2.1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10倍多

“每个工作日我们平均要为13对中外联姻的新人颁发结婚证书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处长周吉祥说

在上海涉外婚姻中的“那一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四成的境外新郎或新娘来自日本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则分别为13%和5%

本次调查揭示,20年前涉外婚姻几乎是清一色的“沪女外男”型“老夫少妻”在其中占了很高比例这与当时上海女性通过婚姻途径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动机密切相关而近年来涉外婚姻中男女双方年龄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且平均每年有300位中国男性迎娶外籍新娘

在涉外婚姻增多的同时市民也在用日益宽容的态度看待跨越不同种族和文化的联姻

几年前上海市民姚庭来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高鼻子的美国人时心中多少有些异样的感觉而眼下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洋女婿”丹尼尔聊天给不到半岁的混血小外孙换“尿不湿”成了他最开心的事

“尽管我们和丹尼尔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多不同但还是能找到很多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姚庭来说他和妻子对这位“洋女婿”很满意为了更方便沟通老夫妇俩开始利用闲暇补习英语

事实上涉外婚姻中以往那种“结婚后就出国”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涉外婚姻当事人选择在中国工作和定居
折射城市沧桑巨变

调查显示,1980年以来中国涉外婚姻呈现出曲折上升的态势从1980年的396对上升到2002年的2690对

民政局法规处处长周少云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涉外婚姻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人发现与世隔绝多年后落后了有些女性就想通过外嫁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这一时期的涉外婚姻男女年龄差异大知识层次差异大语言不畅通大部分接触二三次就结婚了缺乏感情基础导致以后出现了许多婚姻危机

1985年以后外资大量涌入来中国工作的境外人员不断增加与境外人员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直接引发了1989年以后涉外婚姻的大幅增长

这一阶段涉外婚姻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表现为年龄差异缩小了文化水平接近了语言沟通能力提高了恋爱时间长起来了很多涉外婚姻当事人还把家安在了中国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1年创下3422对的历史最高纪录后上海涉外婚姻在2002年大幅下降到2690对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说“造成这一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的婚姻观念更加趋向理性只盯着钱的涉外婚姻少了二是现在出境更方便了选择去境外婚姻登记的人增多了

婚姻问题专家俞建说“对现在的人来说与什么地方的人结婚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不是适合我双方能否互敬互爱彼此带来幸福这种婚姻心理变化也正是20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给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巨大转变

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中国人常用“千里姻缘一线牵”来形容异地婚姻的难能可贵但在上海的涉外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家乡远隔“万里”早已不足为奇调查显示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联姻

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副处长林克武说“这种变化说明涉外婚姻的通婚半径不断扩大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

他认为涉外婚姻通婚范围的不断扩大得益于20多年来人对外交往机会的增多和文化认同程度的提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涉外婚姻的首选是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人士因为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没有语言障碍

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成为上海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中也以日本人人数最多因此和日本人的通婚大量增加最近7年来与日本人的联姻占到涉外婚姻总数的40%
2013年,涉外婚姻中有1/4是和欧美人的联姻

婚姻问题专家杨鸿燕分析说欧美国家虽然与中国距离遥远但近几年来在沪的投资和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多西方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思想文化交流机会也比较多再加上各大城市汇集了众多高素质的年轻人因而使这类联姻不断增多